印刷行业的培训市场呈现出混沌局面2
2023年03月17日 上海机械设备网
印刷行业的培训市场呈现出混沌局面(2)
老板怕学了会跑 员工怕学了没用
“团队大餐”的培训,挑战员工在没有任何指示的情况下,在2个小时内准备一个大型的晚餐。这项看上去“没事找事”的培训,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使魁北克更加适应越来越被压缩的印刷周期。
回看中国的印刷企业,别说像“团队大餐”这种“没事找事”的培训,就连基本的技能培训,都成为压缩成本时第一个被砍掉的项目,大多数印刷企业几乎都没有成系统的培训计划。沃尔玛总裁李斯阁曾说过:沃尔玛在中国扩张的速度取决于本土管理人才的培养速度。国内印刷企业显然没有把培训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
印刷企业的管理者对组织员工参加培训的态度不尽相同。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想法是培训会变成员工跳槽的砝码,自己为他人做嫁衣。但也有一些印刷企业老板不会因噎废食。“地区市场化程度不同,对培训的态度也不同,在印刷业相对集中和发达的南方,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我对我的员工进行培训,他走了没关系,我再招来的员工也已经被原来工作的地方培训过了。”一些老板更有自信,他们坚信能用先进的制度和优越的环境留住培训后的员工,他们认为,接受培训对员工意味着公司传递出一个信息:表明你的重要性,公司想留住你并且继续让你发挥才能。
当纳利、利丰雅高等每年都有自己的培训计划。这些培训不一定由企业独立完成,很多情况下都联合了协会、设备商等企业外部力量。曾经有一个调查表明,美国效益好的印刷企业付给员工的薪金甚至还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他们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却往往是一般企业的几倍。
换个角度,看看印刷企业员工,也并不是百分百愿意接受培训或主动寻找培训机会。这一方面是感于听课所获不大,另则不乏短视的想法,不愿花费培训所用的时间和金钱。两方的不积极,令印刷培训的发展缺少了原始推动力。
教师、教材、设备 一个都不能少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诟病,这也同样是印刷培训的软肋。培训后感觉没有提高,是印刷厂员工“厌学”的重要原因。“部分老师的课准备得不充分,与我们距离较远,理论性的东西可以下发讲义,我们自己可以去看”,一位参加了某项培训的印刷企业员工总结,这也表达了众多学员对培训的大致看法。
学数学出身的李永强老师却表达了讲理论的必要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水墨平衡,看上去简单的4个字,但水要加多少,墨要加多少,机长基本都靠个人经验来掌握,目前没有定量的概念,有的学员就觉得水墨平衡说不清楚。大家偏重的多是经验性的东西,而不愿在理论上下工夫。理论就像理工科学习高等数学,看似无用,但潜移默化指导你的行为。很多技术工人也因为不善于归纳和提炼,所以不容易提高。”
给一线的印刷机操作者讲课,到底应该讲什么?以上的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理论要讲,但不能空讲,要结合实践;实践要讲,但不能到此为止,要升华为理论。
这点为学的道理不管是做学生的还是当老师的都懂,关键是能“学”“用”并济的老师并不多。目前培训市场上受欢迎的“大腕”老师,其经历都类似,有长期在印刷一线工作的资本,又有教学技巧,自然还有真心希望学员学有所成的师德。此类老师实属“凤毛麟角“,大多数老师更喜欢坐而论道,“课堂上讲叼纸牙要怎么调整,可是真到了机台,根本不知道叼纸牙在哪里”。究其根本,国内现在还缺乏印刷业教师的培养机制,也缺少专业的培训机构来挖掘潜在的优秀教师。
一位印刷企业培训方面的负责人认为,“培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培训是‘告诉你什么’,现在是要‘帮你解决什么’。企业往往期望通过培训解决诸如员工的观念、主管的管理方式等问题,要产生直接的效益”。
可能基于这样的“实用主义”,企业对“请进来”的老师要求越来越高。要接受一线工人的现场答疑,有时候甚至会让老师直接到机台上帮助企业解决操作难题,讲得好,干得也好,别人才信服。对全国各地“游教”的老师来说,培训和咨询,两种工作已经合二为一了。
教材也成为印刷培训业发展的障碍之一。“大家相互抄袭的痕迹很重”,教材做不到“与时俱进”,一些胶印培训课程使用的教材里仍然还在讲05、08机型。毕竟发一本现成的教材省事省钱。
“我讲课用的是自己的讲义。里面CP2000、CD102都有,印前讲CTP”,李永强这样回答关于教材的选择问题。像他这样能“自力更生”的老师毕竟还是少数。
设备是印刷培训的发展瓶颈之一。既然要实践,总得有可实践的对象,去哪里找这些价值成百上千万元的“道具”,对各路培训组织者来说都是绕不过的难题。
“哪个厂会轻易让你去机台上实习呀。”王淮珠老师一语点破。这既有和工厂生产时间相冲突的问题,也与企业安全操作的诸多规定相违。
政府的缺位和失语
除了有证书颁发资格的培训机构国家有资质认定的程序外,国内目前对印刷培训没有更多的管理,什么人、什么机构都可以组织培训,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似乎与印刷沾边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挂出“培训”的字号叫卖,让印刷企业雾里看花。
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初、中、高级技术等级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制度,对劳动者实行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不同的等级代表了不同的收入,这在国有印刷企业尤其明显。工人对参加培训考取一个资格证书是充满积极性的,即便这种培训并没有太强的实用性。用一种标准去促进印刷培训也许是政府此举的本意,但现在看来,“形式大于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没什么用”,圈内人直言。并且,各种考前培训已经成为一种政府增收的手段。
但是,也有一些城市在探索突破途径。上海是印刷培训工作做得较为成功的城市,这与上海市政府创造的培训环境密不可分。为促进劳动就业,上海劳动保障局出资建立了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印刷媒体实训鉴定室,购进了培训所用的设备,还为在媒体实训鉴定室参加培训的学员减免费用。
上海卓印印刷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也是政府行为的受益者,他们的学员也可以在媒体实训鉴定室里上课,因为政府的这个课堂是向社会开放的。
政府在培训上的动作,也许不一定要出资,更重要的是要起到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制定游戏规则的作用。印刷培训业的成长,政府只能提供条件,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要靠行业自己的努力,“就算政府出资买了机器放在那里,没有人组织学员去学习,政府也无能为力”。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上一篇:工业大数据架构特点及使用【资讯】
- 下一篇: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分析【资讯】